透視歷史之鏡,映照未來:羅士傑老師訪問

左起為:謝筱君同學 羅士傑老師 黃子晏同學 王威同學

透視歷史之鏡,映照未來:羅士傑老師訪問

羅士傑老師為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歷史系博士,曾於康乃狄克大學(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歷史系任教三年,現為台大歷史系專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晚清至民國地方社會史研究、宗教與地方政治。

此次訪談,老師分享對歷史系學生的特質、性格或心態的觀察與看法,同時提供自身經驗,給予對歷史知識有興趣的同學一些建議。

訪談人:謝筱君、王威、黃子晏。撰稿人:謝筱君、王威


 

一、

老師是否覺得讀歷史系的學生應具備什麼樣的特質、性格或心態?也想請老師分享自身經驗,哪些契機下發現自己對歷史、史學的興趣?

五二零農民運動剛結束後大選。老師在廟前聽到外公與朋友的對話:「唉!好可惜,又給他們贏了。」當時,老師疑惑地心想:「『他們』指的顯然是政府,那麼『我們』又是誰?」幼時經驗帶來的衝擊,加上日常生活經驗與課本論述之間的差異,讓老師對歷史知識的形成產生興趣,也影響了老師在看待日常生活現象與文本知識的態度。

老師認為,對尋常事物的思考和質疑,是歷史系學生的一大特質。「歷史系的學生常被人家講,是文學院裡最難相處的一群人,不是那麼地隨和」,面對生活周遭的言論與論述,老師認為歷史系學生首先應該開始思索並進行質疑,而非只是依循常識。

保持好奇心,進而在日常生活的縫隙中挖掘出問題,是相當重要的特質。「你要在不疑處起疑。然後對自己提出的問題要有信心」。因此,老師說受過歷史系教育的學生,應該是社會的良心。懂得重視脈絡,洞悉微小事物的重要性,不會輕易地妥協於權威典範所給出的答案。「我們會記住過去很多事情,但不會輕易地告訴你說:『啊,那些都不重要啦!』

談到現在有些系上學生對自身未來出路感到迷惑,老師認為,進入歷史系的學生除了要培養耐心外,還更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大學教育除了是知識的求取外,也應該多去嘗試其他事物來探尋自身特質所在。

老師提到電影《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中的經典台詞:「有人忙著活,有人忙著死」,並以此反問:「歷史系學生不是應該要每天忙著活嗎?」無論求學或是未來進入職場,不要覺得自己達不到目標就不敢嘗試,應該相信只要努力,就有可能做到。

開放心態的另一個面向,則在於能接納不同的意見。接觸不同想法時,都可以試著去了解論述背後的脈絡,不會只參考或接受單一觀點。「學歷史不應該偶像崇拜,但也不要什麼都否定,因為論述背後都有其知識體系。」

二、

老師對於對歷史有興趣,以及將史學作為志向的學生在入學前與入學後,自主學習的面向上,是否有什麼建議?(應該一讀的書、應該培養的思維、可以自己嘗試的史學練習途逕等)

在任何階段,閱讀都是獲取知識及思考素材一個很好的方式。高中時,老師運用通勤的時間,等車時跑到書店去翻書。「那時台中火車站附近有間時報廣場,我就把零用錢省下來,天天跑去書店看,去逛。」

閱讀的內容不必然屬史學領域,但重要的是透過閱讀不斷地去思考自己想要什麼。那些大學時期「讀得不太懂」的書,其實是使得自己注意到許多問題,而且也藉由閱讀去回應當下正在思考的問題。

老師談起讀書的方法:「讀書要有主題,不是東一本西一本地翻讀!」建議學生將認為相關的書籍分堆,並可以去跟自己解釋自己的閱讀所提到的概念又可以如何相互連結。「堆書」時,釐清自己對該議題的理解程度,就是在建立脈絡。

「好的書值得你讀三遍以上!」第一遍細讀,第二遍照著先前的筆記回想。幾次來回後,一本書最後可能就是一句話而已。「讀書就是一個這樣的過程。」

大一、大二先學習怎麼讀書。到了大三則應該學會找材料。老師以手邊的水壺舉例。一般看到水壺上的說明文字,使用者只會想到這是關於水瓶的製作成分、正確使用方式等。但歷史系學生則應該也去思考為何要如此使用,也思及水壺背後的交換制度、所有權概念等、或是對上頭的標章感到好奇,並提出問題。

此外,老師提及大學應把握機會交換、至少學好一項外語。在選擇上,老師建議不要因為很多人選就跟著選,應找自己所愛、適合的,才會產生動力可以堅持並有所收穫。至於社團活動的參與,老師推薦運動性、服務性社團。學習跟人相處、建立關係是重要的。「你會發現,等你出社會後,這批人還是會跟你很好。」

老師還建議大家不要延畢。常有學生因雙主修、輔系學分修不完而延畢。老師認為若確實對某項知識感興趣,不只可以利用上述管道,也可進研究所鑽研。

最後要記住,「不要害怕找老師」老師說大學是海,航行於海上,關鍵是找到航行的辦法,中途若暈船,找地方依靠、歇息都無所謂。老師還分享一段小故事:「一個小孩搬石頭,搬了半天搬不動。他就跟爸爸說:『我出盡全力了,沒有辦法!』爸爸說:『你哪有出盡全力,我就站在你旁邊,你也沒有開口叫我幫忙。』」

三、

老師是否認為接受歷史系教育的學生,會有什麼特別的收 穫,或有什麼應一直反思或堅持的事?

老師覺得經過歷史學的訓練,務實面的收穫是:

知道如何問人、並透過對資料思考與分析來獲得問題的解方,故歷史系的出路其實不會受限。歷史系學的是一套思維,尤其重視時間和脈絡。無論是在學術或非學術領域,歷史系學生都應該有能力將看到的文字或現象跟過去做連接,建立對未來的看法。這樣的思考邏輯結合興趣可以擦出很多火花。

例如,老師在布朗大學教書就曾遇過很多歷史系學生往金融、股票行業發展,也都獲得很好的成績。此外,學術上,在現今民主社會,學者們以及各方人士致力改變過去「歷史是由掌權者書寫」的現象,歷史的真相有機會變得更明朗、被扭曲的事實得以導正、正義得以伸張,歷史學的研究對社會的進步是有實質的作用的。

若能連結過去、現在與未來,或許能看明白事情。透過梳理脈絡,便會有自己的見解,懂得自行判斷、建立自我認同,不會輕易受他人的意見左右。這樣的思維可能讓人因對過去與現在的理解而變得更溫柔而不是更憤怒。

左起為:謝筱君同學 羅士傑老師 黃子晏同學 王威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