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台灣消逝的星聲夢裡人——採訪蘇致亨先生
童星的磨練:早熟與練達 嚴寒的聖誕節夜晚,訪問團隊與蘇致亨相約在溫暖的餐館,聆聽他與臺語電影、臺灣電影之間的故 …
台大歷史學術部
童星的磨練:早熟與練達 嚴寒的聖誕節夜晚,訪問團隊與蘇致亨相約在溫暖的餐館,聆聽他與臺語電影、臺灣電影之間的故 …
「我們就用聊天的方式,好嗎?」曼儀老師一開始便這麼說。 我們原本緊繃的神經一下子就放鬆了,即使手上仍握著訪綱, …
學思歷程 談到為何選讀哲學時,老師打趣地說:「不是我挑選了哲學,是哲學挑選了我。」他大專聯考的第一志願是中文, …
所謂學歷史的人 當我們問到,當初在歷史系的學習過程曾給予學姐什麼能力時,孟穎學姐不諱言地回答:「其實我幾乎忘記 …
從醫學系到歷史系 在一個冷冽的下午,溫暖的咖啡廳,我們與王紫讓學長進行訪談。首先,我們問到學長過去的科系選擇。 …
霪雨霏霏的日子裡,我們和老師在咖啡廳碰面。初見老師的表情有些冷淡,和透過老師的文字看見的她似乎有些落差,這場景 …
正月寒風徐徐吹,在這個季節裡,落葉淪為東北風的玩物,在文學院中庭飄盪四散。而高三生正如落葉般受盡學測季風的摧殘 …
大家對故宮的第一印象,不外乎莊嚴的中國宮殿式建築,以及豐富的館藏文物。過去展覽方向也多以學術角度展示院內收藏,較少從一般觀眾的視角,重視陳列的美觀及其需求。不過,近年來故宮開始求新求變:故宮月刊於線上免費公開,與新媒體、博物館等機構跨界合作,並調整觀覽規定以貼近群眾。幕後的推手,便是今日訪談的主角——吳密察老師。
本次訪談中,老師分享了:為找尋自我認同而研究台灣史的學思歷程;在台灣與日本求學時,參與學運的經驗;於研究、教學與行政職之間的身分轉換,以及處事態度與歷史學在其中的關聯;最後是對於現今教育制度的看法與建議。
「對人與人所組成的社會要有普遍的瞭解。」老師告訴我們學習歷史不應只埋首書中;而要透過與人相處,理解歷史被隱藏的訊息——它不只是知識而已,更是個人與社會互動交織而成的經驗。
現在,跟著史志團隊的視角,一同進入吳密察老師的學人生涯吧!
也許我們都曾迷惘過自己的未來,煩惱著如何尋找目標與累積對應的能力。比如說該不該就讀歷史系?讀了之後又該如何努力探索與學習?
蕭宇辰學長告訴我們,專注做當下的事,了解從事這件事的意義與價值,並注重生活中的每個「微動力」,反思並逐步延伸。至於出社會後,則要學習「自我增能」,透過解決問題不斷學習與優化SOP,隨著自己對經驗的反省、及社會的變動,在動態中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