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伊斯蘭」一詞時你腦中第一個浮現的是什麼呢?是充滿血腥、暴力的恐怖主義?或是神秘卻充滿魅力的清真寺呢?
本次的《穹蒼下的伊斯蘭》系列講座由臺大歷史系、社會系及社工系學生會學術部聯合籌辦,透過三系跨領域、學科的不同關懷,從伊斯蘭世界、歐美到臺灣,我們希望透過這六場講座的對話與討論,打破臺灣過去對伊斯蘭世界因嚴重缺乏對話和了解所產生的誤解與限制,進而重新思考伊斯蘭世界與主流社群、甚至與臺灣間的關係。
【史學關懷】
伊斯蘭信仰自七世紀建立中東世界的秩序以來,影響力遍及全球,我們希望從伊斯蘭的歷史脈絡出發,探尋其宗教觀、生命觀、社會制度與性別概念形成之背景,並形成對當代伊斯蘭世界初步的歷史化考察。透過本次的三場講座,我們希望藉由觀點的轉換,自西方改宗穆斯林女性、華人穆斯林或伊斯蘭世界的視角出發,思考個人與社會、宗教間的關係,並重新審視伊斯蘭世界與西方或中華文化的衝突、交流,尋找互動間的不同可能性,並進一步省思伊斯蘭社會在歷史和殖民間交錯而成的現代性。
【群學關懷】
在當今西方主流文化中,「伊斯蘭」並非一個友善的代名詞。顯然在全球化的大勢所趨並沒有讓西方人更願意嘗試理解這些信奉阿拉的鄰居,而伊斯蘭文化針對西方強勢文化入侵的回擊,反而更加強西方世界對伊斯蘭的汙名——暴力的恐怖分子、基本教義派……。回到臺灣,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語中,我們似乎也對「伊斯蘭」這個名稱存在既有的刻板印象。社會學所強調的正是「再思考」現存的社會現象,因此我們希望透過講座,看見現存的文化間不平等的現象,並增加跨文化之間的理解,才能試著尊重並進一步改善這樣的現況。
【人本關懷】
在臺灣,大眾親身接觸伊斯蘭文化多是藉由日常與跨國工作者的互動與觀察。這些由他國來台的勞動人口,我們稱之為「移工」,其中又以東南亞國家的藍領勞工為最大宗。由於臺灣主流社會與伊斯蘭世界之間的文化隔閡、社會對其污名之現象,加上勞動環境惡劣與現行政策問題,致使為求生計的移工權益遭受無情剝奪,離開原鄉後處境更為艱難。而在此系列講座中我們期望能引領大家反思現實下的弱勢,以同理與尊重擦拭模糊晦暗的群體想像,展現鮮活且獨特的生命。
【主視覺設計】
此次講座的主視覺主要含有三項元素。
首先,畫面中左方貌似穆斯林婦女的圖樣,其實是一幅以阿拉伯文字書寫而成的伊斯蘭書法作品,為رمضان كريم 的藝術寫法,其原意為開齋節賀語的女性(رمضان كريم = Ramadan Karim,由歷史系張瑞林老師協助翻譯解讀)。在此,我們取其穆斯林女子的意象,呼應蔡芬芳老師的講題(「西方改宗穆斯林女性的性別經驗與觀點——壓迫、解放、還是…….?」),以穆斯林女性為討論焦點。與其相對的人像勾勒則象徵與穆斯林群體互動的不同社群,一如各場講座中與伊斯蘭世界進行對話的種種對象。而搭配畫面下方由局部歐亞大陸所組成的世界地圖,我們試圖描繪一幅伊斯蘭世界與自身、與西方國家甚至與亞洲、臺灣的互動圖景。
最後一個部分是畫面上方至中央的幾何圖形,圖樣線條皆取自Hagia Sophia的建築內部設計,優雅對稱的大穹頂是拜占庭式的建築特色,而一旁的拱形線條則取自大圓頂旁的小窗以及伊斯蘭佈道台Minbar(منبر)上的裝飾設計,象徵今日的伊斯蘭文明誕生於多種文化的交織,也希望呈現伊斯蘭多元、複雜、神秘卻獨具一格的深厚韻味與魅力。
希望能透過活動理念介紹與主視覺的設計,使大家對本次的伊斯蘭系列講座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想像。無論是何種宗教與族裔,我們由一處水源行至另一處,始終生活在同一個天空下。這回就讓我們跨越藩籬,攜手走入這片穹蒼,彼此展開對話、擁有初步的理解後,看見過去隱身在種種標籤之下複雜而美麗的文化,並正視如今存在於跨文化、族群互動間的種種問題。
文末,再次感謝臺大歷史系張瑞林老師對此次的主視覺設計提供諸多建議且協助阿拉伯文翻譯。
參考資料:http://www.historylines.net/……/Turkey/hagiasophi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