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天人之際:歐柏昇學長採訪

究天人之際:歐柏昇學長採訪

訪談人、撰稿人:歷史一黃子晏。
訪談時間:2018.12.14.

受訪者簡介:歐柏昇,臺大物理所/中研院天文所博士生,臺大物理學系、歷史學系雙主修畢業。全國大學天文社聯盟創辦人暨首任主席,臺大天文社前社長,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PanSci科學新聞網專欄作者。

歐柏昇學長。

一、個人的歷史

訪談之始,我首先好奇學長身為專攻天文的物理系學生,為何會雙主修歷史學系?學長說高中時曾受歷史老師啟發,也參加東吳歷史營,因而在上大學後,輔系以培養人文方面的興趣,後來,發覺史學訓練對自己頗有幫助,所學的各種知識間產生了有機的連結,因而乃進一步轉為雙主修。看似毫不相關的物理與歷史,學長也抱著開放的態度以了解不同主題,同時不忘扣合自己的核心關懷:如因中國古代觀察天文常與祭祀相關,曾修習「明清的官方祀典與民間信仰」,或因古代墓葬中時有天象圖,因而修了「遼宋金墓葬與文化」。有著多元、寬廣的視野,學長也覺得系上可以試著讓不同專長與興趣傾向的大學部學生、研究生乃至於助教,以學術交流而了解彼此,創造更多討論空間。

在歷史系的課堂中,學長學到如何組織大量的資料,摸索出脈絡,謹慎論證後,講出一個故事;摘要作業、討論課上台報告等要求,則增進了寫作及表達能力。課堂之外,學會分析事情背後的脈絡,不會輕易批評時事,處事的觀點有所改變;歷史系訓練的深刻之處,在於培養人文關懷,待人變得更有溫度。例如旅行,學長認為,想變成了解宇宙的人,必須先瞭解地球上的種種,旅行跨越各種時空,有時看見歷史在現代的影子而感到震撼;有時則看到書本之外的東西而眼界大開。個人領悟之外,學長也不時在Facebook發表旅行、足球或時事的深度長文,將結合自己歷史背景與關懷的有趣事物,以生活化的方式與大眾分享,試著讓史學的東西和讀者產生共鳴而有所啟發,如足球文化,背後便有國家民族競合的歷史脈絡,並牽涉許多有趣的文化現象。

學長認為,無論科普、史普,知識若能寫成大眾可以共鳴的文章,便不再那麼死板,有助於科際整合,打破知識的界線。學長從在FB發表文章,到身為PanSci泛科學的作者,都抱著歷史學關懷來進行知識的傳播,身為天文社社長及成立全國大學天文社聯盟的理念亦同,如昴星屬胡人之星等政治論述歷史,澄澈的星空蘊含有溫度的文化。歷史素養也有助於在天文社、聯盟的團體領導,學長發覺歷史上有些成功的統治者是利用歷史演進的論述說服群眾,因此也試著蒐集社史檔案,結合大時代背景,為自己的社團建構一套歷史論述,一方面可以給大家信心,發覺自己站在歷史的高峰上而受到激勵;另一方面則清楚現在時代的目標是什麼,自己的任務是什麼。

二、天文與人文

好奇出入於自然科學、人文不同研究傳統的學長,對歷史學未來的展望有何想法,學長分享於史語所參與的甲骨文數位人文研究計畫,希望能借助電腦,從大數據中找到史料的內在邏輯,掌握其中的關聯與新現象;但學長也提醒史料不能被完全量化,仍要細緻閱讀,設身處地進入史料的境界。科學史也是值得發掘的領域,傳統研究常陷入技術發展是否高明的民族主義史觀,但若借助跨領域整合,便會發覺科學史其實有很重的文化色彩,如醫療史可能提到傅柯的規訓或日本殖民體制;天文史也與中醫有深厚的共同傳統,皆從陰陽五行出發,其後結合理學思想;孔恩《科學革命的結構》與科學哲學課程使學長發覺,科學家的作為深受時代的心理社會背景影響,科學、人文實密不可分。

學長認為天文物理與歷史學其實有很深的關聯,研究方法上,歷史學者閱讀大量史料、比較個案,試著找出一條脈絡以解釋之,並將其擺至適當的時空背景與脈絡上進一步探討;天文學家也是從大批觀測資料中找出端倪,比較天體間的差異並解釋,將其擺至適當的敘述下瞭解其來龍去脈與前因後果。兩者皆試圖從一批有時間與空間層次的資料中,掌握其如何敘事、有何異同,並抓出一條脈絡,因此學長自言,兩種研究可以相互啟發其思考

本質上,二者亦有緊密連結,學長遊走其中,希望解答兩個大問題:首先是「中國天文史」,天文於古代地位重要,許多重要著作將其置於首章,而〈天官書〉等天文學著作皆由史家如司馬遷所著,一是因為天文、宗教、撰史當時皆結合王權政治;二是天象、人事皆為特定時空下值得紀錄之事,故古代天文與歷史學的傳統相當接近,《易經》中「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便展現天文、人文相呼應的文化傳統。其次是「宇宙大歷史」,若廣義的歷史學是從人類起源至現代,此時間軸再往前拉便是天文學,同樣探討生命如何起源,生命下一步要往哪裡去的大哉問,天文學積極去了解什麼環境可以誕生人類文明。學長認為天文學家其實就是廣義的歷史學家,從天文學、地質學、生物學、人類學至歷史學,都是同一條敘事,如果能將這條軸線掌握得更清楚,便能幫助我們了解生命的本質、文化的起源與人類的定位。

三、明日之星辰

最後對於歷史系學生的建議,學長建議多嘗試外系的課,因為任何知識皆能放到歷史學的脈絡下討論;於系上亦可修習看似不甚相關的題材,內容與個人核心關懷稍有關聯,便能連結新的領域。英語極佳的學長更笑道自己看不懂許多日文天文史料與研究,是學語言的負面教材,提醒大學生與高中生學習外語的重要性。

對於有志讀歷史學系的高中生,學長認為須具備基本的寫作能力,以及謙卑面對不同時空、不同現象的態度,也應認知到歷史學不是純粹閱讀文本或堆疊史料,而是批判性地組織與分析。建議高中生可以嘗試涉獵專業史家的著作,觀摩嚴謹的史料分析與清楚的問題意識;也能聽些演講、參與研習營,與歷史學家接觸,應會更了解歷史學系在做什麼、關心什麼。

學長總結道,知識的界線都是人為界定的,地球上各種事情皆有千絲萬縷的關聯,學習知識、分析議題時,應盡量避免限縮自己的框架,或被學科界線束縛住,要對世上的人文有更寬廣的眼界。正如學長在90週年校慶特展所寫:

「我不斷在天文與人文之間追尋,在浩瀚宇宙中思考文明,試著放開心胸擁抱天地,學習做一個宇宙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