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史志」

「史志HISTOREFORM」網站由台大歷史系系學會學術部所經營。在這裡,我們會刊載歷史相關講座的文字紀要,以及歷史學者、歷史系系友的訪談。
我們期許學術部能對外傳遞歷史系所學,搭建知識的橋梁,向大眾分享史學素養,使更多人關注臺灣的歷史、非主流的歷史,提供多樣的視角,得以用歷史思維關懷現實生活。
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2023臺大歷史杜鵑花節|創史

【2023臺大歷史杜鵑花節|創史】

一年一度的臺大杜鵑花節即將開啟序幕,在歷經多次疫情的阻撓後,本屆杜鵑花節將於3/11、3/12重採實體舉辦。今年杜鵑花節,我們欲透過人物訪談,把目光投注在跨媒材敘事與大眾史學上。同時也會以圖文、影片等形式將臺大歷史系的相關資訊介紹給各位。並且,我們於杜鵑花節舉辦期間,亦會舉辦現場小活動與科系介紹,讓大家能夠更加認識臺大歷史系!

|視覺與設計理念

歷史學在過往大眾印象中,多被認為是處理文字之學科,並以文字為形式傳達其知識。然而於這個世代下,並不能夠忽略歷史學在其他新興場域中發展之可能性。《創史》取自於「創始」。近幾年來,有愈加多人開始使用更加多元的手法,並以歷史學作為媒介,向大眾傳達其關懷。如我們得以在影視界、遊戲產業,或是社群網路等地,看見歷史學在其中初露鋒芒。在此一趨勢的發展下,經過歷史學淬鍊的我們嘗試為自己、為歷史這個學科擺脫世人眼中的「陳舊」之巢臼。意即從現在做為起點,藉我們於歷史系中的所學所思,開拓出無量的可能性。
同時,「創」字本身代表了「創造」。於過往,歷史學者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之下,力求拓展可能的史料形式。而於今之數位時代,過往謄寫於紙本上的資料、數據,有機會以新的形式出現,並開創了新的探究途徑。另一方面,歷史學的可創造性也體現在與大眾的對話上。許多在歷史系受過訓練的人,懷抱著史家之技藝與思維,透過自身所學,在各個領域上將自己的關懷投注於社會。而在這過程中,正是蘊藏著無數次創造,不論是傳遞形式上的創造亦或是傳達內容上的創造。

|直播問題
https://peing.net/zh-TW/67c15588023463

|臉書與 IG 連結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tuhis2022
IG:https://www.instagram.com/ntuhis_2023/

2022台大歷史杜鵑花節-校史

【2022台大歷史學系杜鵑花節 ‖ 校史 正式上線!!】
伴隨著春天的到來,本年度的杜鵑花節也盛大展開啦~今年杜鵑花節我們以學習為主題作出發,帶大家看看從過去到現在學習制度的變化、課綱的改變。同時我們也訪談歷史系所的教授,希望能讓每個對歷史有興趣的你更加認識歷史系!
由於粉專的名稱更改遭到限制,沒辦法更正為本年的標題,但我們一樣會在本粉專做為期一個月的內容更新,還請大家持續關注!
3/18晚上八點在FB粉專將會有直播活動,歡迎大家一同前來參與~
杜鵑花節線上展連結:
https://event.ntu.edu.tw/azalea/2022/live/live.html
3/18線上直播提問箱!
https://peing.net/zh-TW/ntuhist2022

關於「台大歷史學術部」

大家好,我們是「台大歷史系學生會學術部 NTU History Academic」。

Logo的靈感源自於碎形樹,在數學上,碎形圖樣由近似於本體的大量縮小化碎片所形成。取其以大量碎片匯聚成完整面貌之意,史學也正是由許多零碎史料的整理集合,才能夠顯現其整體的脈絡。碎形樹的外型恰似蒲公英綻開的樣貌,也想藉由種子成熟後隨風外播的意喻,展現我們欲推展、普及歷史知識予社會大眾的目標。 閱讀全文〈關於「台大歷史學術部」〉

穹蒼下的伊斯蘭——臺大歷史社會社工伊斯蘭系列講座

在看到「伊斯蘭」一詞時你腦中第一個浮現的是什麼呢?是充滿血腥、暴力的恐怖主義?或是神秘卻充滿魅力的清真寺呢?
本次的《穹蒼下的伊斯蘭》系列講座由臺大歷史系、社會系及社工系學生會學術部聯合籌辦,透過三系跨領域、學科的不同關懷,從伊斯蘭世界、歐美到臺灣,我們希望透過這六場講座的對話與討論,打破臺灣過去對伊斯蘭世界因嚴重缺乏對話和了解所產生的誤解與限制,進而重新思考伊斯蘭世界與主流社群、甚至與臺灣間的關係。

【史學關懷】
伊斯蘭信仰自七世紀建立中東世界的秩序以來,影響力遍及全球,我們希望從伊斯蘭的歷史脈絡出發,探尋其宗教觀、生命觀、社會制度與性別概念形成之背景,並形成對當代伊斯蘭世界初步的歷史化考察。透過本次的三場講座,我們希望藉由觀點的轉換,自西方改宗穆斯林女性、華人穆斯林或伊斯蘭世界的視角出發,思考個人與社會、宗教間的關係,並重新審視伊斯蘭世界與西方或中華文化的衝突、交流,尋找互動間的不同可能性,並進一步省思伊斯蘭社會在歷史和殖民間交錯而成的現代性。

【群學關懷】
在當今西方主流文化中,「伊斯蘭」並非一個友善的代名詞。顯然在全球化的大勢所趨並沒有讓西方人更願意嘗試理解這些信奉阿拉的鄰居,而伊斯蘭文化針對西方強勢文化入侵的回擊,反而更加強西方世界對伊斯蘭的汙名——暴力的恐怖分子、基本教義派……。回到臺灣,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語中,我們似乎也對「伊斯蘭」這個名稱存在既有的刻板印象。社會學所強調的正是「再思考」現存的社會現象,因此我們希望透過講座,看見現存的文化間不平等的現象,並增加跨文化之間的理解,才能試著尊重並進一步改善這樣的現況。

【人本關懷】
在臺灣,大眾親身接觸伊斯蘭文化多是藉由日常與跨國工作者的互動與觀察。這些由他國來台的勞動人口,我們稱之為「移工」,其中又以東南亞國家的藍領勞工為最大宗。由於臺灣主流社會與伊斯蘭世界之間的文化隔閡、社會對其污名之現象,加上勞動環境惡劣與現行政策問題,致使為求生計的移工權益遭受無情剝奪,離開原鄉後處境更為艱難。而在此系列講座中我們期望能引領大家反思現實下的弱勢,以同理與尊重擦拭模糊晦暗的群體想像,展現鮮活且獨特的生命。

【主視覺設計】
此次講座的主視覺主要含有三項元素。
首先,畫面中左方貌似穆斯林婦女的圖樣,其實是一幅以阿拉伯文字書寫而成的伊斯蘭書法作品,為رمضان كريم 的藝術寫法,其原意為開齋節賀語的女性(رمضان كريم = Ramadan Karim,由歷史系張瑞林老師協助翻譯解讀)。在此,我們取其穆斯林女子的意象,呼應蔡芬芳老師的講題(「西方改宗穆斯林女性的性別經驗與觀點——壓迫、解放、還是…….?」),以穆斯林女性為討論焦點。與其相對的人像勾勒則象徵與穆斯林群體互動的不同社群,一如各場講座中與伊斯蘭世界進行對話的種種對象。而搭配畫面下方由局部歐亞大陸所組成的世界地圖,我們試圖描繪一幅伊斯蘭世界與自身、與西方國家甚至與亞洲、臺灣的互動圖景。
最後一個部分是畫面上方至中央的幾何圖形,圖樣線條皆取自Hagia Sophia的建築內部設計,優雅對稱的大穹頂是拜占庭式的建築特色,而一旁的拱形線條則取自大圓頂旁的小窗以及伊斯蘭佈道台Minbar(منبر‎)上的裝飾設計,象徵今日的伊斯蘭文明誕生於多種文化的交織,也希望呈現伊斯蘭多元、複雜、神秘卻獨具一格的深厚韻味與魅力。
希望能透過活動理念介紹與主視覺的設計,使大家對本次的伊斯蘭系列講座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想像。無論是何種宗教與族裔,我們由一處水源行至另一處,始終生活在同一個天空下。這回就讓我們跨越藩籬,攜手走入這片穹蒼,彼此展開對話、擁有初步的理解後,看見過去隱身在種種標籤之下複雜而美麗的文化,並正視如今存在於跨文化、族群互動間的種種問題。

文末,再次感謝臺大歷史系張瑞林老師對此次的主視覺設計提供諸多建議且協助阿拉伯文翻譯。
參考資料:http://www.historylines.net/……/Turkey/hagiasophi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