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向未來,你看見什麼?

歷史系友座談:蕭宇辰x胡芷嫣

▌時間:2019年11月29日(五)19:00–21:00
▌地點:台大歷史系會議室
▌主講人:蕭宇辰、胡芷嫣

撰文:林晏廷
▌責任編輯:黃子晏

歷史系的畢業生中約有65% 選擇從事非史學研究的工作,出路相當多元;也因為如此,許多歷史系學生對未來感到徬徨。這次的系友座談,我們邀請到了蕭宇辰學長與胡芷嫣學姐來和我們分享求學與工作經歷。

台灣吧簡介

2014年成立的新媒體公司,由謝政豪、蕭宇辰、林辰與張佳家所創辦。目標是「讓台灣成為數位內容的燈塔」,將知識轉譯為詼諧有趣的內容,包括歷史、法律、科學、哲學、教育等學門。

故事StoryStudio簡介

「從生活發現歷史、 從臺灣看見世界,從過去想像未來。」

2014年成立,網站中的文章是「寫給所有人的歷史」,致力於知識傳播以及公眾教育,將專業的學術知識轉換成平易近人的文章,以故事讓歷史與文化走進每個人的生活。

「台灣吧」共同創辦人:蕭宇辰

從第一支影片到成立公司

學長曾任景美女中與復興高中的歷史老師,實習時自許能為台灣教育帶來不一樣的改變,充滿期待地踏入職場。期間讀了很多書,也做了許多不一樣的嘗試,當時學校推行平板電腦融入教學,他在課堂上也會放自己剪的影片幫助學生更了解歷史。但學長發現,相較於中國史與世界史,台灣史的素材非常短缺,幾乎沒有相關的影視作品可以輔助教學;而佳家學姐畢業後則是出國讀視覺設計碩士,發覺在國外大家都不太認識台灣,常常將台灣與中國搞混。因此學長和佳家學姐討論,決定製作影片向大家介紹台灣史。

2014年9月1號,台灣吧釋出第一支影片「賣台?後藤桑の如意算盤」,談論日治初期日本在台治理狀況。他們將焦點放在「臺灣賣卻論」這件小事上:當時日本瀰漫著自我貶損的風氣,欲把台灣賣給法國。影片從這點切入,探討日本賣台的動機,講解當時的時空背景以及後續發展,將日治初期台灣的樣貌生動描繪。上片三天即獲得十萬次的觀看,雖然議題較為小眾,但這在當時是非常爆炸性的成長,所以台灣吧團隊決定進一步思考如何經營。

台灣吧團隊第一年以群募資金形式,把「動畫臺灣史」做完;接下來的核心問題就是「組織化」,最後決定成立公司。其主要原因是考量現實因素,以及將理念延續擴大:學長希望讓拍攝影片在社會機制下成為活水,而不是靠捐款支撐,證明拍攝影片有價值的方式之一,即是創造獲利來源。電視劇《王牌大律師》裡古美門律師曾說過一句話

「愛上醜陋,唯有正視這個世界本身就是醜陋的,甚至正視自己也是醜陋的一部分,才能真正認清世界的樣貌,進而推動一些改變。」

學長以此闡述自己從原本希望設立NGO的理想,到後來認清事實,與夥伴開設公司經營台灣吧的理念。

蕭宇辰學長

挫折之後再出發

2015年,台灣吧發布「哲學哲學雞蛋糕」的影片,並新聘了一個團隊,希望能複製經驗、輸出技術,擴大組織規模,但這個專案卻賠了一百多萬。這次失敗經驗後,團隊檢討原因,發現當時錯估業務開發的時機與力道、缺乏財務觀念,且沒有人力管理的經驗。因此在2016年重整組織、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引入外界資金等,希望台灣吧變得更好。

學長自認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因此製作了「大抓周計畫」,希望透過多元的影片內容,幫助孩子找到興趣。到了2018年,台灣吧陷入社群聲量萎靡的困境,於是投入角色製作,也與文具商合作,創造一系列周邊商品。台灣吧將受眾聚焦於學校教師,越來越多老師會在課堂上播放台灣吧的影片輔助教學,他們打開了知名度,在教育現場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團隊也接著做了很多嘗試,像是「地下夜總會」、「學霸話經典」等等,希望從線上影片出發,提供更深入的知識服務。

學長期許自己成為「扁平時代的『深度』、虛構時代的『真實』、破碎時代的『脈絡』,知道自己為何而寫。」

不論台灣吧或是故事團隊,進行知識轉譯時,他們重視的是要了解自己立足的基礎,釐清想要解決的問題。學長說,我們處在扁平的時代,團隊要如何提供有深度的內容?處於假新聞猖獗的時代,要如何提供真實的內容?處於很少人真正看完一本書的破碎時代,團隊能不能提供有脈絡的內容?學長希望能把握住書寫時的目標,知道自己為何而寫,堅持有價值的內容。在這個數位匯流的時代,能幫下一個世代解決什麼問題,正是團隊所關注的。

蕭宇辰學長

「故事StoryStudio」主編 — 胡芷嫣

身為歷史系的學生常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念歷史系畢業要幹嘛?」芷嫣學姐在學生時期同樣感到迷茫,不確定未來要做什麼。於是一路讀到研究所,在攻讀碩士過程中,發現自己不適合學術這條路。

畢業後,學姐到非營利組織擔任執行主編,從發想題目到採訪、撰稿,全權負責。第二份工作在商業顧問公司,涵蓋內容更廣,擔任內容長與專案統籌,需將風險管理、流程管理、公關等專業內容寫成淺顯易懂的內容。接著學姐辭掉工作,成為自由撰稿人;同時加入鹿野的「半農半X」,也就是一邊種田一邊做自己的工作。後來負責高雄市立美術館人文科普平台的專題,採訪「故事」共同創辦人涂豐恩,並因緣際會下進入「故事」團隊。

學姐在「故事」中擔任主編,她認為編輯是種知識轉譯的工作,像是一座連接作者與讀者的橋樑;他們須找到枯燥事物與讀者生活的相關性,根據事實串成有趣的故事。學姐提到,編輯是在歷史系訓練出來的能力,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接觸大量資訊,並從中找出敘事的軸線,將其編排成易讀性高的文章。學姐也提到,出了社會後,發現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把一件事講清楚,缺乏廣義的人文素養;而溝通表達,正是歷史系訓練的另一項能力。

胡芷嫣學姐

給學弟妹的建議

我們都有各自對職涯不同的想像,學姐推薦大家接觸各式各樣的事情,如經濟學、政治學等分析社會如何運作的知識;並多嘗試各種機會,學習「多工」。對於求學路上都很優秀的台大學生,學姐想告訴我們,不要害怕找別人幫忙,出了社會後很多事情不是個人能完成的,而必須團隊合作。

對未來感到茫然的學弟妹,學長建議大家專注在當下;即使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從事什麼工作,但要好好想想當下正在做什麼,不要虛度大學時光。另外,學長分享出社會後的感想,他在開始經營公司後,接觸非常多管理學相關、媒體產業趨勢的知識,發現「自我增能」非常重要。雖然學校體制中,知識被明確分類至各個學院;但實際出社會後必須學會多工,重要的是遇到問題、解決問題,而非你是什麼學院出身的。因此,學長建議我們

多嘗試,不要將自己局限在歷史知識當中,越緊守著這些,越無法找到將知識與世界對接的方法。

會後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