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真的很難:杜冠穎學長訪談

訪談人、撰稿人:杜冠穎、歷史一黃子晏。
訪談時間:2018.12.24.

受訪者簡介:杜冠穎,臺大歷史學系碩士生,政大歷史學系畢業,研究興趣主要為蒙元史。

杜冠穎學長攝。

一、 關於歷史系

1. 歷史系在學什麼 ?

作為歷史學的學徒,我不敢說自己能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不過要論我自己的看法,我會認為歷史學研究的是「過去人類的活動及其影響」,即便現今有所謂動物史、物質文化史這類研究範疇,終極的關懷核心還是人自身。研究「過去人類的活動及其影響」,並不意謂著任何過去的人類活動都是歷史學研究的範疇;人類每天都在呼吸,但顯然呼吸這件事情並不會因為過去的人類做過,歷史學就去研究它。換言之,歷史學所研究的「過去」,是經過篩選、被史學家認為有意義的過去──許多歷史學家關注於過去人類在政治、經濟、思想上的活動,因為這幾個領域被認定是重要的。

當然,什麼是有意義的過去,這也是一個學術問題。中研院王鴻泰老師在〈從經國濟民到聲色犬馬 — — 二十年來臺灣社會文化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篇中,講述了台灣史學家關注的重心其實有所改變,過往被認為不太重要的「過去」,或許過了幾年就被視作一個有研究價值的領域。上世紀史學家可能比較重視政治、經濟,後來納入社會、文化、思想和物質、藝術。到現在,動物、環境、醫療、情感也變成歷史的研究課題;而政治、經濟、思想這些看起來比較老的議題,隨著新視角的提出,也會有新的研究方式。以上述提到的呼吸為例,如果把它當成單純的生理活動,很難有什麼研究的價值,但換個角度,從「不同地區的人類如何理解呼吸」、「呼吸在不同的醫療文化中怎樣被理解」等角度切入,呼吸這件事也可以成為歷史學的研究主題。

對高中生而言,過去在高中階段學習了很多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的演變(像是九品官人法、租庸調等等),但到了大學歷史系,會發現「中國醫療史」、「法國閱讀史」、「繪畫史」、「人與動物關係史」這類很陌生的課程。事實上,這些都是歷史學界研究多年的課題,只是不存在於高中課本中。所以,如果抱持著高中歷史課本的框架,來想像大學歷史系的課程,可能會產生誤解,這需要多加注意。

另外,也要注意各校歷史系的強項都不相同。像輔大有長遠的西洋史傳統,成大據稱在積極開發西歐、中國以外的領域。這在選擇校系時都要多加注意,並不是分數越高、名氣越大的歷史系就適合自己。

以台大歷史系而言,世界史、中國史和台灣史基本上都有很好的師資。世界史方面,大體還是以研究西歐的老師較多;但相較其他大學的世界史,歐洲藝術史課程是台大歷史系的一大特點。台大的中國史課程相當完整,除了遼金元代,各個斷代歷史都有專史課程;此外還有醫療史、性別史、軍事史等課程,對於想學好中國史的高中生來說,台大可以說是非常適合的一所學校。台大雖然沒有台史所,但歷史系的台灣史老師並不輸給其他學校,關於日治時代的課程尤其豐富。

值得一提的是,台大同時與師大、台科大簽署共同選課,學生也能夠去選師大歷史系的課。上述學校也有非常優秀的歷史系師資,擁有清史、遼金史這類台大歷史系比較缺乏的課程,很值得修習。

2. 認為歷史系有什麼地方可以改善?

硬體方面,限於遙遙無期的人文大樓和狹小的文學院館,專屬歷史系學生的交流、讀書空間很少,這短期之內應該無法改善。軟體方面,希望可以多增加一些系所層級的交換學生項目。

學生自身的話,以個人擔任助教的經驗,覺得台大歷史系的學生應該再更用功一點,要學會自己組讀書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自己多閱讀課程要求以外的書籍和論文,而不僅僅是抱持著像高中那樣「聽課、完成課堂要求、及格」這樣就好的心態,否則就算能夠畢業,也稱不上學得透徹。

此外,就是不要抗拒學習外文、閱讀外文的書籍和論文。因為歷史系課程設計的緣故,很多學生會偏好選擇不要求閱讀太多外文文獻的課程,讓自己輕鬆一點。但如果想要將歷史學好,讀不懂外文文獻會造成相當大的麻煩,這點無論是繼續念研究所、從事教職或是從事歷史相關的工作,都是如此。

3. 對歷史系所的教學、研究現況有什麼想法?

歷史系很多老師都用心教學,對學生也非常好。學生自己也應該要有自覺,在課上得高分,或許只是老師比較仁慈,不應因此怠慢學習。此外,學生修課應該多積極參與討論。我當助教時發現學生對作業其實很有心得,但到課堂上卻都肅穆無聲。失去與他人交流意見的機會其實非常可惜。

課程方面,之前當助教改學生報告的時候,發現有些學生雖然讀了不少研究,卻因為不熟悉史料,沒有辦法寫出一篇及格的報告。我會建議歷史系學生平時養成多閱讀史料的習慣,並熟悉史料性質,不能看到符合自己論點的史料就不加思索地引用。

判讀史料、認識史料性質等等與相關技能,對歷史系學生相當重要但又經常被忽略。令人鬱卒的是,有些學生遠離高中每天都有國文、英文課的時光後,閱讀文言文與英文的能力也隨之下降。對需要閱讀大量文獻才能動筆寫作業的歷史系來說,會是很致命的問題。

考量到系上老師忙碌、大學教學時數有限,也很難針對每一個史料詳加介紹,學生自己應該嘗試看看自己解決這項問題,行有餘力也應該多修一些與史料、史學理論、史學史相關的課程。

另外就是在選課上,雖然可以有偏好的領域,但不建議「偏食」,像是偏好中國史就不修歐洲史的課,反之亦然。因為很多時候,勾起寫作靈感的來源未必是自己偏好領域的著作,而且現在不少著作,處理的都是跨國、跨域、相互比較的問題,如果沒有足夠寬廣的知識背景,很多時候都只能被作者帶著走,而不能發現著作的一些問題或是巧思之處。

4. 認為歷史系有何展望?

就個人身邊的例子,還是走歷史教師以及歷史研究為大宗,而這兩條路現在都很不好走。當然也有博物館策展人員、地方公務員、記者或是從商上班等等出路,但在我看來,這類行業並不完全與歷史系專業掛勾,要如何在興趣和就業之間均衡,學生自己要想得很清楚。

二、 關於自己

1. 進入歷史系前的期待與想像?

我自認進歷史系前的想像跟一般同學很類似,不外乎年代、制度、事件三者,並期待歷史系上課很會說故事、歷史系論文都長得很像故事。後來發現歷史系老師講的、寫的「故事」,一般人多半沒什麼興趣,但讀著讀著就被吸引進去了。

2.實際進入後學到的能力或經驗?

入學後體會到一件事,雖然許多人認為歷史可以鑑往知來,但事實上歷史更常被用作論述上的「武器」。

就我所學習的蒙元史來說,元代乃至游牧民在中國史的敘事中經常以十分負面的面貌出現;我留學南京時,常看到中國網民援引這類記載或是研究來攻訐少數民族。他們攻訐的動機是非常現代的經濟、地域安全和國家統一問題,但歷史在此時不但沒有成為相互理解、和解的橋樑,反而成為貶低他者的武器。作為一位歷史學的學徒,看到這個現象其實是很驚駭的,因為歷史在此並沒有幫助人們互相理解,反而造成衝突,很多人讀了歷史,卻也只是為了選取自己所相信的段落,來證明自己是對的。由此,深深感到歷史敘事真的比一般人想像得要危險許多。

在我自己的想像中,一位歷史學的好的人,面對各種論述(不限於歷史)時會考慮得更多,像是注意論述產生的情境、生產者的立場等等,這些能力或許可以讓自己比較不容易被「帶風向」吧。

3.為什麼選擇讀蒙元史?

大學期間看了日本蒙古帝國史學者杉山正明的著作後,十分著迷於這個時代,就選擇這個領域了,這也是為何我大學畢業後會先去南京讀一年研究所的原因。

杉山正明的著作有不少都是以蒙古帝國整體──甚至游牧民整體為對象來撰寫,例如《游牧民的世界史》就是這樣的著作。雖然現在自己對杉山正明的觀點未必同意,但對當時年少無知,覺得歷史系各課程之間缺乏對話的我來說,看他的著作,心中不由得產生一種「啊!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史,如此影響深遠但又難以研究的歷史,有人願意投入真是太厲害了」的感動。

4.在南京大學的經歷?

南京大學過去有非常強的蒙元史研究傳統,現在則是以中國近現代史為主,從師資結構來看也可以看出這點。

相較於台灣各大歷史系會盡量均衡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比例,也盡可能讓各個斷代都有老師授課,中國的大學歷史系則傾向專攻強項。像東北師範大學就是西洋古典歷史研究的重鎮,南京大學重視中國近現代史;北京大學各方面都有所成,但最為人知的或許還是中國古代史研究。與此同時,也會有某些大學歷史系聚集大量的老師在某一斷代,另一斷代卻無人講課。這樣或許適合志趣明確的學生,但對於還不清楚自己對什麼歷史有興趣的人來說,個人會認為像是台大這類平均分布的學科配置,比較有利於他們探索自身興趣。

粗淺比較兩邊的歷史研究條件(限於自身視野,只以中國史為範圍),中國在西域、邊疆、內陸亞洲、考古遺址的研究條件上有很明顯的優勢,不過台灣這邊的南宋史、明清史和醫療史、文化史這類專門史方面,也有很精彩的成果。

或許受限於校方行政的制肘,南京大學的圖書服務稱不上理想,不僅部分外文書有借閱數量的限制(研究生一次只能借三本,台大無此規定),港台出版的繁體書也不能外借。可是圖書館開放時間卻是一般的上課期間,對於課程繁重的碩一乃至大學部學生著實不便。

我在南大上過一年課,當時感覺他們的教學相當古典──老師在台上講課,學生在底下聽講,最後期末可能交個報告或是考試,非常類似台灣高中的教學模式,期間甚少有討論環節,也沒有像是TA(教學助理)這樣的設計。我不清楚這是南京大學的特色設計又或是中國整體如此。就我所知,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是有嘗試在推動TA制度的。

另外,不知道是我自己不得天助,抑或是中國大學的教學風氣所致,我在南京大學期間,很明確地感受到比台灣嚴重許多的「重研究,輕教學」現象。我曾遇過一學期缺課好幾次的老師(最高紀錄是缺六周,雖然缺課的原因可以理解),選課時也沒有明確的課程大綱,這些是我後來選擇回台灣的原因。老實說,在南京那一年並不是多愉快的體驗,儘管交到不錯的朋友,食堂價位也十分低,但以學習的各個方面來講,實在稱不上令人滿意。

我回台灣後,其實非常感謝台灣的高等教育,能讓學生以相當低的學費,得到從眾多世界名校畢業、學成歸國的老師授課。順帶一提,南京大學歷史學院的老師多數出身本國,而且是在南京大學拿到博士學位;台大歷史系則大概有七成左右的老師是留學歸國。雖然不是說留學回來的老師就一定比較厲害,但就師資學術背景的多元性,台大也是非常優秀的。

台灣的高等教育絕對比大家想的還要好上許多,很多東西真的不是大學排名可以呈現的。

三、 關於高中生

1. 怎樣的學生適合讀歷史系?

對於諸多事物抱持好奇心、能當學術上的雜食者又能夠加以取捨的人,我認為是比較適合念歷史系的。因為許多歷史研究,時常需要歷史系以外的學科知識,像是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等等,要閱讀一些外文史料也需要特別加強語言,如果僅僅只對特定某項議題有興趣,而不願意去接觸其他不完全相關但卻必要的知識,就很容易把自己的路走窄,也很難跟其他學科的研究者們對話。

但與此同時,限於時間和能力有限,歷史系學生也不可能漫無目的地什麼都學,這時候加以取捨、判斷輕重緩急就相當重要了。

我自己回想我大學時的生活,認為最遲應該在大二下結束前就有個明確的目標,會比較有餘裕把那個目標給做好。像是如果要學習蒙元史,越早下定決心就越好,因為蒙元史很講究語言材料的使用,越早學習語言就能越早閱讀材料和相關研究。王汎森先生有一篇〈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裡面雖然談的是研究生的學習,但其實不少部分也適用於大學生,有空不妨拿出來多讀多想。

2.應具備什麼能力?

高中科目中,國文英文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因為閱讀史料、研究等等都需要這些語言能力。我個人不認為高中時候的歷史科學習,會跟大學歷史系的學習情況呈正相關,兩者在考題、作業要求乃至教學模式上都有不少差異。

舉例來說,大學歷史系有些課程會要求學生自主完整一篇一萬字左右的小論文,從題目、史料、引用文獻都要靠學生自己去構想和蒐集、閱讀,這就是跟高中歷史比較大的差異處。就我自己當TA時的觀察,很多學生能夠很快速、有效地吸收授課內容,卻未必能寫出一篇好的報告,這可能是因為課外的閱讀量不夠多、接觸太少史料等等原因所致。不過大學課堂無法針對每一個人客製化地教學,學生必須要有自覺,平日就該勤跑圖書館和閱讀課外讀物,在面對類似作業時會比較有餘裕。當然,鬼打牆或是徒勞無功的事情也是時常發生的。是以耐心和執行力,會是讀歷史系比較需要具備的能力及心態。

3.怎樣的學生適合走歷史研究?

關於這問題,我只能說一下我的想像,因為我也時常懷疑自己並不適合研究歷史。除了第二點的那些內容,我認為走歷史研究,入研究所時應該要有一個具體的研究題目,會比較容易畢業。除此之外,要在歷史研究走得長遠,個人猜想應該要有一個比較宏大的終極關懷,且這個關懷要能夠支撐你走下去、願意放棄其他可能的機會。

當然,家裡有錢又有閒的人是最適合從事歷史研究的了,畢竟買書、跑田野什麼的都很花錢,而這條路也不可能支撐你賺大錢。如果你不是千金之子,卻想要走歷史研究,那在學期間必須殫思極慮地爭取獎學金、當助理,還要勤奮發表;畢業後也要足夠幸運,才能找到教職又不用還學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