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本文係屬杜鵑花節主題中對制度的介紹,以便後續讀者再理解相關議題時能有一定的背景知識,故相關價值表態並非是作者立意,但歡迎各種立場者表達自己的看法,並持續關注我們後續的文章
● 課綱與一綱多本的政策發展
從進入到教育現場開始,教科書便圍繞在我們的校園生活,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好的老師也需要適當的教材才能一展長才,然而能夠自由選擇課本的機會並非始於國民教育體制的建立,而是歷經了若干次的社會變遷。在國民政府遷台以後,於民國57年開始規定所有的課本皆由國立編譯館訂定,此一統編本教科書一路持續到解嚴後,始於在野黨們指責教科書是政府操控人民意識形態的工具,隨之代起若干利益團體對開放民間教科書的倡議,若是回看當時的國會紀錄,也會發現許多書商參與提案的過程,可想而知巨大的教科書市場是這些業者絕不錯過的商機,在政治、經濟等立場的考量下社會形成了極大的聲量,於是政府遂先開放不為大考科目的藝能科給予民間編寫,之後則為中小學,由教育部負責制定課綱(課程綱要),訂定學生在各年級應修習的內容綱要,再由各民間出版社負責編寫,最後再交由教育部審定,雖然課程綱要並不規範細節,但關於課本內容的編排以及走向都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比如說在下文陸續討論的歷史課綱就產生了中國史、台灣史等內容多寡的決定及十二年國教中的史學多元化。
在過去僅只有一個版本的教科書,人們無法決定自己的教育內容,但是隨著解嚴以後,雖然國民教育仍脫離不了政府主導的框架,但是人們已可以利用傳播媒體乃至於各式的利益團體來影響政府的決策,課綱成為了反映人民與政府權力及意識的場域。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導引性的過程,也是形塑我們思考的決定性時刻,所以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將會決定這個國家的下一代會選擇什麼樣的道路,這點值得我們深思,接續將討論各時期歷史課綱的變遷與意義。
● 關於「認同」的歷史: 95暫綱
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於陳水扁任內實施,教育部為了配合該政策,於是在2001年聘請時任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主任張元擔任高中歷史課綱召集人,負責高中歷史課內容綱要制定。該課綱引入了全新的方針,鼓勵學生建構自我的史觀,但另一方面也受到時人的反彈,懷疑有政治力介入編寫程序,最後95暫綱因為編寫時間倉促、過於理想等因素,所以被視為過渡性課綱而沒能付諸實行。以下筆者先簡單分述95暫綱歷史學科課綱的內容,再延伸出當時的主要爭議。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該課綱的特點大致上可歸納為四項核心。第一是時序觀念。該課綱希望能讓學生能依據時間順序建構出各項事件的意義與彼此間的關聯性,並能以通用的時間分期描述歷史事件,從而區別古今、了解歷史中的延續性與連續性。第二是歷史理解。該課綱希望能讓學生對於歷史的認知從記憶昇華至理解,具體而言,即是引導學生透過文本認知有關過去的敘述,評判個別事件的影響程度,並能設身處地理解古今狀況的異同。第三是歷史解釋。該課綱希望引導學生透過不同論述建構出事件間的因果關係,同時分析不同解釋之間差異及其原因。第四是史料證據。該課綱希冀學生培養出識讀史料的能力,同時訓練蒐集史料、應用史料等相關工作,從而讓學生能形成自己的歷史論述(高中課程網站,2011)。統整以上四項核心,我們可以發現95暫綱引入了歷史思維的精神,希望透過教授史學方法以幫助學生建構自我的史觀,乃至於形塑出個人認同,對於尚未完全走出戒嚴陰影的台灣而言,可謂一次相當前衛的嘗試。
不過這種作法也產生了一些負面評價,以下聊舉數例說明。理論層面,張元先生希望從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得以將歷史思維內化成思辨邏輯,於是主張抽離台灣史獨立成冊,銜接國中小鄉土教育的課程,讓學生從日常生活的角度熟悉歷史方法,之後再深入討論中國史、世界史的其他內容。上述行為挑戰了傳統中國認同的觀念,使時人質疑有台獨立場的預設或企圖,且編訂委員有任用私人等程序疑慮,從而批評民進黨政治力介入課綱(吳俊瑩,2014)。實行層面,由於臺灣史課程的比重大幅增加,全台各地學校皆面臨現有師資難以支應課程的狀況,且該課綱根據略古詳今原則,重點強調近現代的過程,而以「文化遺產」的點狀方式介紹古代,基層教師擔心這樣反而會使學生缺乏脈絡化的理解,從而希望調整課綱內容(林暐哲,2018)。
● 思考基礎的歧異:課綱微調爭議
荷西入台、明鄭、日據時期、光復後,以上幾個歷史時期的名詞,或許對現在的高中生來說已經不再常見,但就在幾年前,關於這幾個名詞在教科書上的使用,造成一場轟動全台的反黑箱課綱運動,事件起因是因已故前台大哲學系教授王曉波所主導對於語文領域國文科、社會領域歷史科、公民科等科目課程綱要的修正。王教授的主張課綱合乎中華民國憲法,以及調整案內容是否有去台灣化等議題,受到一些公民團體及學生質疑,此外也有歷史系教授認為台灣史課綱超過三成的字數更訂,是對於歷史實質修改。不過本文就課綱轉變的介紹,撇除當時修訂不符合民主程序與政治角力的問題,就單從幾個歷史名詞的詮釋問題,來討論雙方對於學生應該接受怎樣的歷史教育,以及歷史教育的意義究竟為何?
首先是王教授這一方的論述,主要主張在我國憲法的框架下,在歷史敘述上強調中華民國本位,以文章開頭的幾個歷史名詞的使用為例,則是在強調台灣作為中華民國領土的正當性,以增加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關聯性。例如關於漢人來台方面,將荷西統治台灣以進入一詞取代,或是將鄭氏政權以中國朝代史的歷史脈絡來解釋,或在清領時期的歷史中增加關於國家政策在台的變化,以及在台灣的自強運動是台灣現代化開端的論述等等;並以中華民國為本位看待日本殖民時期,強調台灣被日本殖民時所帶來的剝削與壓迫,進而降低日本在台灣邁入現代化所擁有的功勞;或用帶有政治立場的用語如光復台灣,描述台灣統治者轉變的歷史過程等等。
然而民間團體與許多教授們,則主張以台灣本位作為考量,希冀以更加客觀的歷史敘事來陳述臺灣史本身的脈絡,即承接自95暫綱之下的同心圓史觀。在此脈絡下,對新訂課綱持有反對意見者,如台大歷史系周婉窈教授認為新課綱凸顯「大漢沙文主義」,以漢人角度的史觀來擠壓原住民,此外在違反史實的情況下將台灣新型知識份子跟「五四」連結;或是台大歷史系陳翠蓮教授認為日治或日據的論述爭議,或在戰後台灣史的問題,上述兩位教授的疑慮都是強化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而弱化國際性;台大教授花亦芬則批評課綱微調中,以國族主義為中心的教育是殖民時代的過時政治論述,早已被現代先進國家淘汰。
最後從上述兩方對於台灣歷史的主張來看,尤其是後者對於前者的評判,歷史似乎沒有一定客觀的標準,如同花教授以學術研究的標準為例,學者往往先收集各種不同面向的證據,再做出已知最好的綜合判斷。當時的政府若以史觀不同為理由,掩蓋課綱修改背後的政治目的,是錯誤的。這也是歷史學中經常強調的一件事,歷史書寫的過程中一定會參雜作者的主觀意識,唯有站在更多人的角度來看過去,才能夠更加接近歷史本身這也是本次課綱爭議中,使人們反思歷史教育核心的素養,亦即希望學生能擁有多元史觀的角度去詮釋歷史事實。
●多元創造的新展望:108課綱
於2014年制定完成並發布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在108 學年度依照不同教育階段逐年實施,因此又稱為「108課綱」。在課程目標、課程分類、議題融入等指引方向上都有所不同。在社會科與歷史科的課綱方面,小學階段的學習內容以「互動與關聯」、「差異與多元」、「變遷與因果」及「選擇與責任」等四個主題貫穿。歷史方面內容主要在「變遷與因果」中出現,希望呈現多樣文化在台灣留下的文化資產、族與社會群變遷、交流,以及政制改革走向民主的過程。國中歷史科則是「規劃從人民的主體觀點出發」,以略古詳今、由近及遠,強調分域間的互動為重點。並以長時段通史架構設計。高中歷史科則以主題式教學為主,並將中國史改為東亞史。選修課程當中也以「族群、性別與國家的歷史」、「科技、環境與藝術的歷史」以及「探究與實作:歷史學探究」進行探討。尤其在探究與實作課程中,「透過相關歷史資料的閱讀、整理與分析,學習什麼是史料、歷史事實是如何建構的,以及歷史解釋是怎麼形成的,並探究歷史敘述中的觀點問題,及其所產生的爭議」,並透過相關資料創作歷史類作品、展演或小論文撰寫。國高中階段都有設計歷史考察,引導學生解析歷史資料、實地踏查、訪談,或是進行創作與展演,也鼓勵與其他科目協作。
上述為108社會課綱中的內容,國教院也有補充,歷史科目之目標,並不在訓練學生成為歷史專家,而是培養學生成為新世代的公民,瞭解自身存在的世界如何形成。認為新課綱將焦點從過去的帝王史,轉移到歷史的因果關連、社會制度的變遷、民族文化的交流活動,及人民的日常生活。可以思考、比對課綱內容與實際教學狀況。其中出現許多爭議,從師資、城鄉差距,到素養的意義與考試制度連結等,各方意見不可勝數。其中歷史教學更是處於爭議焦點,如高中主題式教法的成效、教學時數問題、中國史還是東亞史、各時間段分配教學長度、現階段學術研究成果是否足以支撐課綱要求等,也都是備受討論的議題。
● 結論:培養現代公民的教育
藉由以上,我們可以發現課綱在制定的過程中便有許多不同立場的人參雜其中,除了政府官員以及相關的學術工作者外,亦有社會媒體以及人民等聲音的介入,每種聲音都代表著各自對教育的想像,其中95課綱以及課綱微調爭議甚至跟人們怎麼卻決定自己的身分認同有關,在這些立場下,我們要做到的便是理解各方立場,謹慎地去思考,在教育現場並不僅僅只是作為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能夠進行獨立思考的參與者之一,正如同在論述十二年國教時的目標,歷史教育的目的並不僅僅只是培養歷史學家,而是能賦予學子歷史學的思考方法,使其成為成熟的現代公民,這點應該在任何學科都是一樣的,期許我們能夠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也反思教育具有的可能性。
● 參考資料
黃政傑,〈高中課綱微調的關鍵問題:臺灣史課程的爭議焦點〉,《課程與教學季刊》19,1(2016,台北),頁。1-26
林暐哲,〈高中歷史課綱爭議研究—以95暫行綱要制訂與101課綱微調事件為中心〉,(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8)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95暫綱》。2011年8月24日。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a/cyhs.tc.edu.tw/whole/95whole
吳俊瑩,〈課綱修改真的只是藍綠惡鬥嗎?〉。2014年8月27日。取自https://tmantu.wordpress.com/2014/08/27/
林暐哲,〈高中歷史課綱爭議研究──以95暫行綱要制訂與101課綱微調事件為中心〉。2018年2月。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社會領域〉
謝文哲,〈新課綱大刪中國史 國教院:不是要學生當歷史專家〉。2020年9月10日。取自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0910edi017/?utm_source=feed_related&utm_medium=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