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開史-由廣而精的學術之路:採訪張瑞林老師
▎簡介
張瑞林老師,畢業於台大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法國史特拉斯堡大學暨德國海德堡大學博士。現任台大歷史學系助理教授,亦是國際知名的古希臘文紙莎草學家(papyrologist)。於台大任教前,曾於UCL (倫敦大學學院;派駐牛津)、IFAO (法國開羅東方考古研究院)及ÖAW (奧地利國家科學研究院)擔任研究員,目前同時主持跨國考古研究計畫,在埃及法Fayyum (尤姆州)進行發崛與文物研究。
訪談人:歷史一 黃子維、歷史一黃子晏、歷史二張存一。
撰稿人:歷史一黃子維。
訪談時間:2019.1.11.
▎多方涉獵 ,不排除任何可能性
談到申請歷史系的高中生,是否需要具備什麼心態的時候,老師笑答:「沒有什麼特別的!」正當我們驚訝的同時,老師接著說,在他看來,只要保持好奇、開放與自我批判即可。他認為在大一大二之前的我們,依舊處於逐步探索的階段,不宜抱持過多的成見,或是給自己設限太多,而應隨時觀察大環境與知識氛圍的變遷。不要將視野縮限在漢語世界,而忽視了其他可能性。在摸索的同時,也要持續溯及自我,經常反問所學對自己的意義,無論這個意義是源自於學習本身的喜悅,或是對於未來就業的助益。
▎興趣可以廣泛,研究應當專精
此外,老師也鼓勵大家在大學期間,除了修習身處東亞文化圈的我們應具有一定知識的日文,以及較具學術討論價值與科學性的法文與德文,也可以多去旁聽其他文史哲相關系所的課程,或是接觸更多考古學、人類學的相關書籍。但在通讀的同時,應重質不重量,並試圖在大一期間發掘一個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再以此為基礎擴張、深入研究。對於立志進入歷史系的學生,老師推薦大家去讀希羅多德的著作,「讀起來非常有趣」;也不妨多涉略文學,特別是19世紀至20世紀上半期的法文與英文文學。
▎在潛移默化之中累積自身實力
瑞林老師接著分享自己在台大求學期間,常常窩在文學院圖書館中,翻閱一些塵封已久、來自日治時代有關西洋古代的文獻特藏,殊不知後來誤打誤撞地進入了相關研究領域。談到在大學必須的生活體驗時,「去開發一些屬於你自己的經歷吧!」老師說;像自己大學時,便曾跟隨環保紀錄片導演,去澎湖的小島上協助拍攝,擔任收音員。有些過去大家以為尋常的工作,到了自己手上之後,用新的角度去嘗試、觀察,能有不同的發現,工作中也可培養與人合作的習慣和能力。瑞林老師說,有時候一次的人生經驗,其實難以評估它所帶來的影響與價值,而生命經驗的充實往往會在無意間影響你自身的發展。
▎讀歷史,能當飯吃嗎?
面對外界對於歷史系是否能與職場專業做結合的質疑,他認為歷史學系是具有高度學術專業、並培養靈活處理資料與解讀能力的系所。無論當時進入歷史系的想法如何,在用心研習畢業之後,皆會對人文學科領域具備可觀的知識厚度,並學會跳脫既陳的理論與意識形態框架,以看待形式多樣的文本,而且擴及解讀種種現象。保持謙和的精神,勇於接受批評、主動參與更多的討論、持續思考而將表象脈絡化等等,是歷史系學生應該具備的素養。瑞林老師相信,無論同學未來從事學術或在其他領域發揮,史學與文本分析的專業,皆是自由開放的社會所不可或缺的創造動力。